第923章 辩驳 (第2/2页)
对方的提议虽然大胆,但却有正史文献作为支撑,于情于理都应该试试看。
但现在他们考古队已经耽误了不少的时间,若是大规模围堰筑堤,必然还会耗费半月左右,才能达到抽干河水的效果。
如果能就此找到沉银遗址倒好,王仲的名词从此会享誉千家万户,国家的历史空白也能得到填充。
可如果没有找到,问题可就大了。
忙碌一个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连个毛都得不到。
到时候他这位局长的位置恐怕都要受到一定影响。
而且高天鹏心中始终觉得有些不对劲,只靠一段文献就能找到价值数百亿的宝藏,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莫非历朝历代,就没人了解过这段文献?
就在高天鹏一筹莫展,不知该不该答应的时候。
一道年轻的声音突然响起。
“明史虽为正史,但却经过过清代朝廷修改,不能保证消息的准确性,如果文献真的准确,为什么几百年间,都从未有人前去挖掘?”
叶知秋缓缓站起身,不紧不慢的道。
他对明史的了解并不多,但依靠“量子阅读”的手段,却积攒了不少相关知识。
恰巧其中一本历史书中,就有与明史有关的记载。
台上男人刚才的那番话,就出自《明史》第一百九十七卷,张献忠传。
此卷有大量张献忠有关的描述,虽然大部分都比较务实,但也不乏带有神秘色彩的篇幅。
比如其中一段:1643年张献忠前往永州追杀三王,又攻陷宝庆、常德,掘开常德督师祖坟,斩击尸体,竟能看见血迹。
这一段文献记载,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常理。
古代官员家人下葬,也不过是订个好的棺椁,埋进祖坟中。
一二十年就腐烂的干干净净,上百年更是只剩一堆枯骨。
把人家祖坟刨出来鞭尸,竟然还能砍出血,这显然是经过后人加工,或者当时以讹传讹。
虽然这在明史中只是个不见经传的小插曲,却也能管中窥豹,看出整卷明史的编写,本就存在夸大或故事加工。
用这种文献作为参考还行,但对方却对此深信不疑,还要前去围堰,还是太年轻了……
“正史还不能代表消息的准确性?”
讲台上的王仲立刻辩驳道,目光也在这位与他意见相悖的青年身上停留片刻,
“明史的确被修改过,但负责修改核对的都是清代皇室官员,足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不然为什么会有清乾隆派遣士兵打捞上万两白银的消息?”
“这恰巧能证明,清代官员在修改文献时,注意到了这个信息,才导致后面打捞财宝一事!”
王仲在写字板上画出一张简略地图,将准备围堰的区域单独标注了出来,一脸自信的望着台下众人。
只不过这次,却没几个人出声附和。
“是你错了,历史文献的确出现过清代官员打捞张献忠宝藏的记载,但并非像你说的那般,是一位渔翁用欲望捕鱼时,打捞上一把刀鞘,卖给当地富商时,走漏了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