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携壶问路 (第2/2页)
“您说的是这只瓷壶吗。”陆轩反应倒快,顺势抓住了王听阈的话头儿,打开了锦盒,拿出了瓷壶。
“怎么,信不过我的眼力,还得让老夫子再看看?”看到瓷壶,王听阈的脸上虽然仍旧挂着笑容,但眼神微微一变。
“不是,其实······”陆轩正待解释,却被李赞初打断:“我以为你是来找我说论文的事儿,也罢,我先看看这件瓷壶。”
拿起瓷壶略一端详,李赞初立即戴上了老花镜,认真审视起来,翻过壶底,看着刻着的“王尊”两字,李赞初突然说道:“就这两个字,够写一篇论文了。”
“李教授,这两个字有什么讲究?”陆轩接口问道,当时,王听阈因为时间匆忙,并未提及这两个字,而老爸更断不出这两个字的来历,对这只瓷壶,陆轩最大的疑问就这两个字了。
“东汉青瓷底部刻字,是一个关键的特征,一般都是两三个字。但是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是工匠的名字,有人说是定制者的名字,但是,奇就奇在,刻在器物底部的字,一般都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比如‘王尊’这两个字,哪像个普通人的名字?东汉青瓷和春秋、战国、秦、西汉原始瓷相比已有很大提高。它的透明性较好,0.8毫米的薄片已经略微透光,胎体显孔率为0.62%,吸水率只有0.28%,烧成温度约为1260~1310℃,抗弯强度达710千克/厘米。通体施玻璃质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强,胎釉结合紧密而牢固,胎釉交界处可看到相当多的斜长石晶体自胎向釉生成并形成一个密合层,使釉层不易剥落。但东汉青瓷毕竟还比较粗糙,泥料的选择、坯泥的捏练也都欠精,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层状长方形小孔,气泡明显,还能看到少量的云母残骸和杂质。”一谈及专业,李赞初立即滔滔不绝起来。
“会不会是器物的级别?比如这件越窑青瓷,如此顶级的工艺,这在当年,一般人哪能用这么好的东西?”陆轩就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嗯?”李赞初的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双眼向上越过老花镜片,盯着陆轩说道:“你和老朽想到一起去了。只不过,目前能收集到的器物太少,所以不能妄下定论。”
“这只瓷壶我就是来送给您的,在我手里糟蹋了。”陆轩心想,今天说话间出现了这么多顺坡,自己之前费劲想了许多搭话的方式,居然全没用上。
“送给我?”李赞初一把摘下了眼镜,如同盯着一个外星人。而王听阈也露出惊讶的表情,这只壶虽说不是什么顶级的珍玩宝器,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算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陆轩,你知道这壶价值几何?”李赞初轻轻放下瓷壶,正色问道。
“市场价值,能有几十万吧。”陆轩小心答道。
“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李赞初突然一按沙发,站起身来,回头严肃地对王听阈说道,“文物界这潭水都被你们这些古玩商给搅混了!”
“哎,老夫子,你别借机打击报复啊,上大学的时候,你不是也偷偷卖过一块玉佩吗?”王听阈并不气恼,反而提起陈年旧事,直戳要害。
“我当时穷得快没饭吃了。再说了,那是块普通的民间佩玉,和这种文物能相提并论吗?”李赞初突然转过身来,正色对陆轩说道:“陆轩,这只壶我不能收,如果你真想给文物研究做点儿贡献,我建议你捐给古代史研究所。”
陆轩也慌忙站起身来,“李教授,这事儿我听您的,捐给研究所我当然没意见。我今天来主要不是因为这只壶,确实是因为毕业论文的事儿,壶只是附带的。”
“嗯。”李赞初脸色缓和了一些,坐下身来,“你能有此举动,让我很欣慰。哦,都忘了给你介绍了,这是王听阈王老,这是他外孙女林雯雯。”
“王老好,林妹妹好。”陆轩连忙打起了招呼。
林雯雯咯咯笑了起来,“李爷爷,您的学生挺有意思的。”
陆轩这才意识到,林妹妹这个称呼确实有些不合适,不过,林雯雯最初给他的惊艳感觉,确实有点儿“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意思。
“他的论文也有点儿意思。”李赞初随即看着陆轩说道,“当时是一位老师拿着你的论文给我看,说你接了个电话就跑了,连论文都忘了拿,落在了答辩现场的桌子上。说实话,我看了之后,根本不相信这篇论文是一个本科生写的。”